□谢武
什么是情志
情志是人体在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下,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,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,即人的心理活动。中医学将其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神志活动,即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等,主要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;另一类是情志活动,主要是指情绪波动,比如高兴、愤怒、悲伤、烦躁等。
情志养生是一种中医养生方法,通过对人的精神、情绪、心理活动进行调节,起到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。中医学认为,精神和形体正常是身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,精神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。这就是中医强调的“调身先调心、护形先守神”。
情志致病的特点
中医时常将情绪分为“七情”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“五志”(喜、怒、思、忧、恐)。当身体受到较为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,且该刺激已经超出身体的承受范围,身体功能出现紊乱,脏腑阴阳、气血失调,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。曾有一篇报道,一名老太太打麻将时由于情绪过度激动,导致猝死。像电视剧里演员表演得那样,人们突然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后,会导致晕倒、猝死等情况,这些都是情志引起的疾病。
中医将“七情”进行了详细分析,具体内容如下:
喜 中医认为,“喜则气缓”,在一般情况下,喜悦的情绪能够缓解紧张情绪,所以人们应保持心情舒畅、心态平和。如果人们过度激动,可能会导致气缓,会出现心神不宁、憔悴、心慌等症状。
怒 中医认为,“怒则气上”,原因在于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横逆上冲,可能出现面红、目赤等症状,甚至会出现呕血、晕厥等症状。当人们愤怒、悲伤时会损伤肝脏,从而出现失眠、头痛、精神恍惚等症状。
忧、思 中医认为“忧、思则气结”,一般指操劳过度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。这正如中医理论强调的“思发于脾而成于心”的观点。这说明思虑过度,不仅伤脾还会损伤心血,致使心血虚弱,导致怔忡、失眠、健忘、多梦等。
悲、思 中医认为,“悲、思则气消”,过度忧伤会损伤肺部,若长期悲痛、思虑过度可能会出现咳嗽、气喘等症状。
恐 中医认为,“恐则气下”,如果过度恐惧会伤肾。人们受到惊吓、恐惧后,记忆力、思维能力会呈下降趋势,导致出现腿脚冷、夜尿多等症状。
惊 中医认为,“惊则气乱”。人们受到惊吓后,会惊慌失措。
由此可见,“七情”与身体的各个系统及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。
情志调节法
情志调节的具体方法如下:
以情制情法 该法主要通过相互制约的方式转移情志。中医治病强调“喜伤心者,以恐胜之;悲伤心者,以喜胜之;怒伤肝者,以悲胜之”的治疗法则。这充分说明恐惧能够克制过喜的情志,喜能克制悲的情绪,怒能克制思虑的情绪。
展开全文
移情法 通过一些方式转移人的情绪,从而缓解一些消极、不良的情绪,这种方式被称为移情法。很多人通过食用喜爱的食物,转移注意力;选择运动的方式,发泄情绪;或者选择旅游,看看山水的变化,就可以消除烦恼。
升华超脱法 这种方式是用理性战胜感性,很多人出现不良情绪后,选择全身心投入工作,化悲痛为力量,逆流而上。
暗示法 像我们熟知的故事“望梅止渴”,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通过暗示的方式消除烦恼、郁闷等情绪。
开导法 运用鼓励、安慰等方式缓解消极情绪。比如一些住院患者,护士通过鼓励、开导,引导其正确、勇敢地面对疾病,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。
养德以养情 古人重视道德修养,并将其作为养生理论体系的一部分。人们时常认为,有道德的人、宽宏大量的人时常会心旷神怡,能够长寿。《寿世保元》中提出“积善有功,常存阴德,可以延年”的养生观点,即“好人有好报”。人们认为,品德高尚、光明磊落的人神志安定,气血调和,身体健壮。现代中医养生专家经过不断实践,证实注重道德修养可以促使心情愉快;同时,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,能够促使身心健康。
顺时调节 中医认为,人们根据四时变化来调节情志。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,能够使人心情愉快;炎炎夏日,酷暑给人带来乏力的感觉;秋高气爽,万物萧条,会给人带来抑郁、悲凉的情志;冬季天气寒冷,是调节情志的最佳时期,人们应注意饮食搭配,不宜烦躁、愤怒。
总之,情志与身体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想要让身体状态、心理状态维持在健康的水平,人们需要注重情志调节,保持身心健康。
(作者供职于玉林市中医医院)
标签: 中医养生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